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
同時還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作為支撐智能裝備的核心零部件之一,鋰電池或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一是,鋰電池市場需求結構性擴容。
隨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電腦、智能機器人等終端設備的規模化發展,以及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引領eVTOL、電動飛行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將持續推動鋰電池在動力、消費、特種和飛行器四大領域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已突破1300萬輛,帶動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創新高,同時,疊加全球智能機器人、eVTOL、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預計未來鋰電池將在更廣闊的應用場景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二是,鋰電池技術創新迭代加速。
“人工智能+”行動要求終端設備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性、更高的功率表現,因此,對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倍率、寬溫域,以及安全性都提出更高的挑戰,倒逼鋰電池技術突破。
在此背景下,高鎳三元/硅基負極體系電池、大圓柱電池、固態電池等前沿電池技術,將迎來市場卡位良機,并有望帶動上游固態電解質、復合集流體等先進材料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三是,產業鏈整合升級。
政策引導下,鋰電池產業與數字技術將更加深度融合。
工業互聯網疊加全國算力資源優化配置,將進一步優化電池企業電芯設計和制造的實時仿真與故障預測;AI、5G、大數據等技術,以及智能裝備的規模化應用,也將加速電池智能工廠的建設,并助力高性能鋰電池實現高良率極限制造的同時,降低制造成本和碳排放。
整體看,新一代智能終端的發展,將直接驅動鋰電池產業向高端化(技術突破)、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綠色化(降本降耗)轉型,鞏固我國在全球鋰電池供應鏈的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