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4月1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與中國達成重要共識,雙方將啟動以“最低進口價格”機制,替代現行對華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
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進行了交談。雙方同意,將通過設定中國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最低價格,以替代自去年10月起,歐盟開始征收的電動汽車關稅。“設定最低價格”這一貿易策略旨在“既維護歐洲市場公平,又為合法貿易創造空間”,相較于去年實施的反補貼稅,這種價格管控方式將更具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資料顯示,當地時間2024年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消息稱結束了反補貼調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BEV)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隨后,該關稅于10月31日起正式實施。
被抽樣的中國出口生產商被征收反補貼稅稅率分別為:比亞迪17.0%、吉利18.8%、上汽集團35.3%,其它合作公司被征收20.7%的關稅。在提出個別審查請求后,特斯拉將被征收7.8%的關稅。而所有其它不合作的公司將被征收35.3%的關稅。
對于歐盟委員會去年的這一決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當時就曾坦言,征收關稅將直接導致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成本上升,并可能阻礙電動汽車的推廣。她還呼吁各方繼續保持談判的開放性,通過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對話,努力尋求消除額外關稅的解決方案。
對于此次歐盟與中國啟動新一輪電動汽車貿易談判,國盛證券認為,以最低價格來取代關稅的談判,既能讓中國電動車企更穩定地進入歐洲市場,也能讓歐洲本土車企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從而在推動中歐電動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下,也有助于中國新能源電池及材料企業在歐洲的業務板塊保持穩定的增長。
業界人士指出,這一輪突破性談判,或將對中國和歐盟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對于歐盟電動汽車產業,既可以緩解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價格競爭力過強的擔憂,又可以避免給歐洲電動汽車前沿技術研發及交流帶來巨大沖擊。
對于中國動力電池產業,一方面,如果實現“整車限制最低價格,以取代進口關稅”,或將帶動隨中國整車出口歐洲,配套的中企動力電池裝機量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歐洲車企目前對中國動力電池依賴度較高,在提高整車價格競爭力的市場需求下,有望帶動歐洲車企對中國動力電池,尤其是磷酸鐵鋰電池的需求持續走高。
目前,相關談判仍存不確定性,電池中國也將持續關注后續進展。

